人生漫漫,见天地,见众生,见自我,终归而论,其实是一场自我的终生修行。
天地是浩瀚的时空与规则,是我们身处的客观世界。当一个人走出井底,看见山川湖海的壮阔、时代洪流的走向,才会明白个体的渺小与局限。如苏轼被贬黄州时,于赤壁之下感叹 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,这种对天地的敬畏,打破了自我中心的傲慢。
众生是千万种活法的集合,是他人命运的镜像。当我们穿过身份、阶层的壁垒,看见贩夫走卒的艰辛、文人墨客的挣扎,才会懂得 “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” 之外,更有共通的人性底色。正如余华在《活着》中写福贵的一生,苦难之下,众生皆在泥泞中奋力活着,这份看见,让我们摆脱偏见,生出悲悯。
天地与众生是镜子,最终照见的是自己的内心。王阳明龙场悟道时,在 “心外无物” 的顿悟中明白:真正的修行不是对抗世界,而是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。当一个人能坦然面对内心的贪婪、恐惧、傲慢,才能在世事纷扰中锚定自我的坐标。
无论处于何种地位,都要有做人的基本准则。达官显贵也好,平凡众生也罢,最漂亮的活法就是不被外物绑架,不被情绪影响。北宋名臣富弼位至宰相,却以 “忍” 字为准则:有人当街辱骂,他笑言 “恐是骂他人”;同僚构陷,他称 “彼安知我心”。权力未让他膨胀,反而以 “守谦” 为戒。杭州 “快递诗人” 雷海为,白天奔波于街巷送件,夜晚在路灯下背诗。当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舞台灯光亮起,他以 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 的从容夺冠。平凡的身份从未束缚他对诗意的追求。
穿透身份的迷雾,守住灵魂的刻度。世事变化无常,面对名利的诱惑,每个人努力做到坚守初心。要想行稳致远,就要懂得人生两大忌,切记,切记。
一、忌抱怨:拒绝负面情绪,拿回人生的主导权
“忌抱怨” 是一种处世智慧的提炼,它指向的是对负面情绪的管理与自我能量的保护。抱怨本质上是将问题归因于外部环境(如他人、命运、社会),而非主动寻找解决方案。长期抱怨会让人陷入“习得性无助”,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,进而削弱行动力。
《隋书》上有这样一个故事:隋朝有一名大将叫贺若弼,此人文武双全,才貌出众,得益于父亲的影响和教导,他年少时志向远大且自信,勇猛善战且多谋。在在隋灭陈的战役中,贺若弼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精心策划,采用瞒天过海之计,成功迷惑了陈军,使隋军得以顺利渡江,并迅速攻占了京口等重要城池,为隋军直捣建康、灭亡陈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灭陈之后,贺若弼自恃功高,骄傲自满情绪日益严重。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应该让他担任更高的官职,当未能如愿时,便心生不满,甚至将这种情绪表露出来。他这个人有个缺点,就是很爱私下经常抱怨。不是抱怨自己付出太多,收获太少,就是抱怨身边同僚,常常讽刺别人的成就和所得。但因他是皇上身边的红人,很多人对他心生不满,也都敢怒不敢言。而且他一抱怨就口不择言,为了发泄情绪什么难听话都说,丝毫不把他人放在眼里。久而久之,他不知收敛脾气,控制情绪的行为,在无形之中为自己招惹来许多小人。最终被人告发,以诽谤朝政之罪被诛杀,时年六十四岁。
抱怨像一个向下的漩涡,让我们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;而拒绝抱怨,不是压抑真实感受,而是选择用更成熟的方式与世界相处──承认问题存在,但更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当我们把 “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” 换成 “我能为自己做些什么”,便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。
二、忌贪欲:在欲望的洪流中守住内心的堤岸
贪欲是超越生存必需的过度渴求,其核心在于 “匮乏感” 的无限放大。心理学中的 “狄德罗效应” 揭示:当人拥有一件新物品后,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,最终陷入无休止的占有欲中。比如,买了一块名表后,便想搭配豪车、豪宅,欲望的阈值被不断抬高,最终形成 “拥有越多,匮乏感越强” 的恶性循环。
曾看到有粉丝问作家蔡澜:“如果碰到两样东西,都很想要怎么办?”蔡澜问他:“茶和咖啡,你喜欢哪一样?”那人回答:“都挺喜欢的。”蔡澜说:“选一样就好了啊,同时喝,既品不到咖啡的浓醇,也享受不到茶的甘洌。”诚然如此,人这一生想要的太多,若做不到取舍有度,那么最终只会身心俱疲,一无所有。不要为了财富不择手段,不要为了贪欲泯灭人性。人世间,有多少人因为过盛的贪欲毁掉了自己的人生。又有多少人及时戒贪,拥有知足常乐的幸福余生。庄子有云:“贪权而取竭,贪财而取危。”贪求钱财会招致祸患,贪求权势会耗尽性命。
贪欲的底层逻辑是 “零和博弈”──认为他人的获得即是自己的损失。贪官和珅在乾隆朝权倾朝野,却因贪墨无度树敌无数,最终被嘉庆赐死时,抄家清单里的财富相当于清朝十五年财政收入,而临终诗 “对景伤前事,怀才误此身” 道尽因贪误命的悲凉。
克制贪欲是“向内寻”的回归,真正的富足,是心灵对当下的全然接纳。当我们能在一碗粗茶中喝出清甜,在一窗竹影中看见诗意,便挣脱了贪欲的枷锁──不是一无所有,而是拥有了不被任何事物绑架的自由。
人生海海,有人困于名利的迷宫,有人溺于情绪的漩涡,但真正漂亮的活法,是做自己生命的修路人──把天地当课堂,把众生当教材,最终在自我的疆域里,筑起一道不被风雨侵蚀的城墙。正如宗白华所说:“在有限中看见无限,在瞬间中留住永恒。”这趟修行,无关他人评判,人生不是做给世界看的表演,而是还给自己的清澈,只问是否活成了自己认可的模样。